ENGLISH
當前位置: 意昂首頁 > 校友之家 > 傑出校友 > 正文

兩次對切爾諾貝利事故考察紀實

發布日期: 2013-05-07

 

——兼談切爾諾貝利事故和福島事故之差別

 

陳興安

 

編者按 

     1986 4 26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的爆炸事故造成8噸多強輻射物泄露,30人當場死亡。27年後的今天🧖🏻‍♀️,這段歷史或許已淡出世人的記憶,但“切爾諾貝利事件”留給人們的思索並未停止🧚🏽,核輻射防護相關領域的研究還在繼續🧚🏿。本文作者陳興安曾於1989年和1998年兩赴切爾諾貝利,“是我國唯一被允許在事故堆內照相的中國人,也很可能是唯一有兩次考察切爾諾貝利事故經歷的中國人🕵🏽‍♂️。”他將兩次參觀中的見聞及思考呈現於文👨🏿‍🚒,希望為讀者所了解,為同行提供研究參鑒🦸🏻‍♂️。

   

 

      一、從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得到的兩點啟示

 

 

      198912月初👨‍🦼,我作為中華醫學會代表團的一名團員🙇🏿,對前蘇聯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基輔的9個研究單位和大學進行了為期8天的參觀訪問,重點是了解和學習前蘇聯放射醫學衛生界在處理切爾諾貝利事故中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從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可借鑒的內容是多方面的,這裏我僅提出兩點想法供大家參考。

      1、應當加強對核事故情況下受照人員心理影響的研究

      參觀過程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單位是設在基輔市內的前蘇聯醫學科意昂放射醫學研究中心🙏🏿。它是19864月蘇聯切爾諾貝利事故後專門建立起來的研究機構⤵️,是一個對上述事故造成的後果進行理論與實際研究的中心。中心負責人Romanenko教授,是原烏克蘭保健部部長,事故發生後改任此中心負責人。中心主要研究:放射事故受照者醫學隨訪觀察,以受照劑量較高者為對象;輻射流行病學調查,以撤離汙染區及鄰近區的60萬人為對象🌰;放射沉降物的放射生態學觀察,包括土壤、水、空氣及劑量學;群體及個人輻射防護的研究。   

      為了完成上述任務,中心設立了四個研究所🦸🏻‍♀️:實驗放射學研究所、輻射流行病學研究所、放射生態學研究所(與流行病學所可能合並)和輻射防護研究所🎀,共有研究人員數百人。由於該中心處於組建階段📐,各所分散於基輔市內,限於時間,我們僅參觀了實驗放射學研究所。據該所從事實驗研究及劑量學工作的科技人員介紹🚙,他們的研究內容大致包括:小劑量照射對神經👳‍♂️、內分泌、肌肉的作用;對受到大劑量照射者還開展了對免疫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影響的研究❌;對兒童甲狀腺疾病的發生也給予了特殊重視。而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該所高度重視行為科學的研究,在專門建立的實驗室內設有迷宮、動物條件反射實驗裝置,並采用先進的計算機系統記錄👩🏿‍💻、分析🚵🏼‍♂️。同時💢,重視精神因素的研究☞,因為在受照人群中相當普遍地存在著心理異常。這方面的問題,在美國發生三裏島事件時已引起重視。美國著名專家JIFabrikant19812月發表的有關三裏島事故健康效應的文章中,把精神衛生和癌、遺傳損害以及新生兒發育障礙並列為四大健康效應之一💔,而且🙏🏿🌓,其對精神衛生進行論述的內容所占篇輻居首位。

      我認為:我國在製訂核事故應急計劃時,應當考慮安排在有關核事故情況下對受照者心理影響方面的研究🧑🏼‍🚀,並設法將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緊密結合起來🧝🏼,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這方面的研究力度應當加強。

      2、應當進一步開展公眾成員單位攝入核素年齡依賴劑量學以及母體核素對胚胎👃🏽、胎兒輻射劑量貢獻的研究

      蘇聯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發生,對ICRP2委員會工作的促進很大。在這之前,ICRP在其第30號出版物中應用的劑量學模式和生物動力學數據僅適用於工作人員,不適用於廣大公眾,因為有個年齡依賴問題。切爾諾貝利事故所涉及的絕大多數人是從新生兒直至老年人的不同年齡組的居民,並包括孕婦及其所懷胎兒👰‍♂️。ICRP30號出版物所提供的有關數據難以滿足上述核事故情況下的要求。ICRP198610月,即在上述事故發生後半年便迅速成立了公眾成員攝入放射性核素年齡依賴劑量工作組,並於1990年初出版了該出版物的第一部分,包括氚、碳、鍶、碘等12個核素的能應用於計算年齡依賴劑量系數的生物動力學數據和劑量學模式🚴🏻‍♂️,填補了ICRP在次級限值方面的一項空白👩‍👩‍👧‍👦。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十分薄弱,僅有少數研究單位開展了研究。上述第一部分內容中引用的284篇文獻,沒有一篇的作者是我國科學家,今年將出版的ICRP56號出版物第二部分所引用的參考文獻中🤹‍♂️,將有23篇的作者是中國人。至於母體核素對胚胎🧅,胎兒輻射劑量貢獻方面的研究,在我國也很薄弱👩‍🦰。我建議🦙:在充分利用國外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針對一些空白🧑🏽,特別是有關人的數據,從核事故應急的角度進一步開展上述兩方面的工作。

 

      二🚴🏼、參觀切爾諾貝利事故現場紀實 

 

      1998 9 19 ,對於來自巴西、中國◀️、德國🙅🏻、印度、日本、瑞典💁🏼‍♂️、英國、美國和烏克蘭的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第2專門委員會12位委員及隨從人員👩‍👩‍👦✋🏽,是終生難忘的。因為,這一天,他們參觀了曾震撼世界、使全球人民感到悲痛的切爾諾貝利4號核反應堆事故現場。作為這次參觀中唯一的中國委員🙋🏻,寫下所見所聞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職責🔑。

      上午8🚹:00⚀,我們一行20多人,分乘3輛面包車,駛向離基輔160公裏處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離開一派繁榮景象的基輔市區後,汽車和行人逐漸稀少,但出現了在市內沒有見到過的自行車旅遊者,路邊的一派生機,綠樹成蔭🙏。通過驗證🧫,我們順利地穿過哨卡🥒,進行到核電站外30公裏的撤離區🏋️。不久就到達4號核電站的二層樓接待小樓的門口👨‍🦽‍➡️,受到了該站輻射防護負責人等的熱情歡迎,並破例允許我們帶入個人相機。

      1🧚🏽‍♂️、在接待小樓的γ輻射水平

      4號堆輻射防護負責人對我們的解說從接待開始🥩🙇🏼‍♂️。他首先示意我們看在門口上方所顯示輻射劑量率,每小時0.64毫拉德🙆🏿‍♀️。接著到了二樓朝向4號核電站陽臺門口上方的γ輻射劑量則為每小時1.59毫拉德。後者正好是基輔地區本底γ輻射水平的100倍。但是,對於從事放射性工作的職業性人員來講,這個劑量率並不算高🤽🏻‍♂️,因為在這裏可以在一年內工作1258小時,按每天工作6小時計,則可以允許工作209天。這個接待站離4號核反應堆大約只有 1000 ,在4號堆爆炸後不久🫃🏻👂🏿,在其堆內劑量率最高可以超過每小時10000拉德🚵🏽‍♂️,也就是107亳拉德🥏,那時⟹👬,這裏的γ劑量肯定要比現在高得多。因為,遠在3公裏以外的Pripyat鎮在 1986 4 26 傍晚的γ劑量率已達到了每小時10毫拉德。這說明,目前在4號核反應堆附近的γ輻射劑量率已顯著下降。那麽👶🏿,究竟在4號堆防護殼內γ輻射水平如何呢🎅🏿🥶?我們離開了防護小樓,來到了通向事故現場的衛生通過間。

      2、個人衛生防護措施高度嚴密💳,壞事正在變成好事

      1959年起開始從事放射勞動衛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40年來大約在30多個不同類型的放射性工作場所開展過現場調查工作,但尚未看到過如此嚴密的個人衛生防護措施👱🏿。從駐地出發前🚵🏻,基輔輻射防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給我們每人一個個人計量計,一進入4號核反應堆前的衛生通過間🪳,電站工作人員又發給我們每人一個👩🏼‍🔧。到了衛生通過間後,除了留下我們自己的短內褲外,每人穿上內外兩套白色布防護服以及白色襪🙍‍♂️,白色手套📕,白色布帽,白色防放射性氣溶膠口罩和黑色防護鞋,再加上一頂紅色安全帽,大家都感到十分有趣,紛紛拍照留念𓀙🤚🏿。在4號核反應防護殼通道內上下樓梯16層,個個汗流浹背。在全身淋浴之後,進入生活區的食堂之前,前後經過3次全身放射性沾染的檢查。這一方面表明事故現場的放射性沾染情況已經明顯好轉🤱🏿,另方面也表明人們接受了用生命為代價換來的教訓,做到了認真細致、一絲不苟。這說明壞事正不斷地從各個方面變成好事。

      34號反應堆內親眼所見

      從外表上看🤹🏿‍♂️,由於多年來已采取的各項防塌陷措施🏂🏻,你幾乎已看不出4號堆是一個發生了嚴重事故的核反應堆,相反,顯得既雄偉又挺拔,和周圍的綠樹紅花相映成趣,因此,關鍵是要看核反應堆的防護殼內⛈。由於善後工作和供少數有關專業人員參觀的需要🙍🏿‍♀️,在防護殼內開辟了一條相當長的通向相當於第8層樓的反應堆芯旁的通道🫶🏽。我們被告知這個通道的y劑量率是比較低的🚶🏻‍♀️。通道不太高🤦🏻‍♂️,有時頭要碰到頂部和管道等,我生平第一次體驗到安全帽的巨大作用🧎‍♀️‍➡️,否則我的頭皮至少要被碰破2-3處🧑‍💻。雖然只參觀了三個點👍🏿,但很說明問題。

      一是設備先進的劑量監控室🎸。有3臺較先進的電腦,其屏幕上顯示出4號核反應堆關鍵部位的情況😬。只有1名工作人員😪,除了密切註視電腦屏幕上的動態變化外💪🏿,還兼管發放個人劑量計🈲。設備很先進,是事故後建立的。大家在這裏停留時間不長,也很少有人拍照🚴🏽‍♀️。

      二是原控製室,面積很大🧑🏿‍🍳🦹‍♂️,其破壞程度可以用千瘡百孔來形容🤳。有的控製板已不復存在,巨型顯示板上原先的209個儀表,目下只剩下48個。據說其中一部分是被人挖走當作紀念。控製臺對側墻的上方,有一個 1 見方的孔,反應堆爆炸時的氣浪就是沖破該處的墻後沖入控製室的🏊🏼‍♂️。另一引起大家註意的是,在操鍵臺的中央面板上,有一個γ劑量率的數據,每小時0.5拉德(500毫拉德)。按ICRP的建議劑量限值🐌⬛️,每年在這裏只允許工作4小時。寫下這個數據的時間是 1986 6 16 ,反映了當時很高的輻射水平。

      三是一墻之隔的堆心旁,已被破壞的大型循環泵的上方的一個平臺,位於第8層樓梯邊,是大家能夠達到的最高點,這裏看到的是為了防止核反應堆塌陷而設置的大批支撐橫梁🐻‍❄️。這裏的γ劑量率也是大家當天看到的最高輻射水平。當時的實測值為每小時63.8毫拉德,幾乎是接待室門口的每小時0.64毫拉德的100倍。根據劑量限值,在這裏每年只能允許工人30小時。這個數值說明對該堆工作人員發放個人劑量計的必要性🦸🏿‍♂️。當然,若同核反應堆爆炸時堆內每小時超過10,000,000毫拉德相比,那就是相對很低的了🏙🫵🏻。

      參觀結束🧔🏽‍♀️🙍🏽‍♂️,回到接待室📏🚣🏿,我們每個人收到了14號堆輻射防護部負責人Viadimir Baljun簽署的證明🧀,證明我在 1998 9 19 接受的劑量為0.01雷姆,相當於10毫拉德👨🏼‍⚖️,等於拍攝兩張X胸片所受到的劑量🙍🏽💩。

      44號反應堆的現狀和長遠規劃

      為了限製事故所造成的影響和保護工作人員環境,當前對於4號核反應堆的迫切任務是盡快采取加固措施,以降低塌陷的機率💁🏼‍♂️。旁邊3號堆則繼續在供電,並沒有因噎廢食🧑🏽‍⚖️。這些年來對4號堆已采取的措施有:在受破壞的4號堆中央大廳上方建起了臨時的防護殼(Shelter)🕺,對原有的煙囪和墻壁進行了加固🥰,並新建了4號堆的房頂以及扶壁和支架等🚞。

      1996年由來自烏克蘭、俄羅斯👆、歐洲聯盟、美國和日本的專家組成的國際專家組,研究了如何將4號核反應堆改造成對環境是安全的場所🏅。 1996 11 29 上述國際專家組提出了一個分3階段的行動計劃:第1階段,使之穩定和其它短期措施。第2階段💆🏽🧖🏼,將4號堆改造成為對環境是安全的場所需進行的準備工作。第3階段🏍,改造成為對環境安全的場所。

      5、印象與思考

      通過前後一天半的看錄相、參觀博物館和深入到切爾諾貝核事故現場,以及回國後閱讀有關報告,給我留下幾點較為深刻的印象🧑🏿‍🎤。烏克蘭政府和人民為減少這次核事故對人和環境的影響🤙,在國際有關機構和專家的支持下,作出了巨大努力𓀖。不僅促進了國際輻射防護事業的發展,為國際核能事業提供了寶貴經驗,在治療急性放射病和吸入I-131的代謝和遠後效應等方面也為人類作出了很大貢獻。4號核反應堆內外的γ輻射劑量率和發生事故時相比已顯著下降。周圍樹木🦶🏽、花草生長良好☞。堆內劑量率已從發生核事故時某些地區超過每小時107毫侖降低到堆芯附近循環泵上我當時在場時的每小時63.8毫侖👨‍🦽,幾乎降低了105倍以上。對進入堆內工作人員加強了個人劑量監督和安全衛生防護監控措施,可以保證工作人員不會超劑量🌝。4號堆工作人員的精神面貌良好,接待熱情🦸🏽‍♀️。

      參觀歸來後引發的一點思考是👩🏽‍🏭:大慶人創造的“三老四嚴”優良傳統,應當繼續大力提倡。當我們拖著有些疲備的身子從4號堆返回接待室的路上,一位外國同行說了一句“這是一次man made accident, 即人為的事故”。正如若幹報告中所描述的:“在一系列延誤之後🌽, 4 26 淩晨🌘,運行人員準備繼續進行實驗▪️。但由於在先前24小時的操作錯誤,其中最關鍵性的錯誤是將所有安全系統都關閉掉並將大部份控製核反應的控製棒從核反應堆的堆芯中拔出,以及反應堆運行方面的錯誤、和不穩定,使核反應堆處在一個脆弱的🦵、易受傷的狀況……到了淩晨1👂🏻:23🙍🏼‍♀️: 40a m.時,當操作人員發現情況異常✖️,迅速撳下緊急停堆的按鈕時🧑🏻‍🦳🐖,一切已太晚💷,反應堆已處於失控狀態🤳。到了1🔡:23 44a m.堆內核燃料的溫度從大約 330 ° C 上升到 2000 ° C ”。最終引起了這次重大核事故🫕。上述事實充分說明,這是一次違反操作步驟,不嚴格按照有關條例進行操作所造成的惡性事故,是一次完全可以避免的人為事故🧑‍🦽‍➡️。

      面對這個不該發生的人類悲劇,使我回想起青年時代經常聽到的一句名言“三老四嚴”。結合我國科技界的現狀,我認為🚵🏽,要從這次事件中認真吸取教訓🎢,避免發生類似的核方面或其它方面的大事故💃🐖,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繼續發揚我國60年代大慶人創造的“三老四嚴”作風。

 

 

      三、日本福島核事故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比較

 

      1、切爾諾貝利

      反應堆🪈:沒有安全殼👌🏽,石墨慢化反應堆燃燒了10天噴出輻射至周圍環境。

      搶險工人:救火人員和最初反應者發生急性放射病,其中28人在數月內死亡🙂‍↔️,發生急性放射病的工人中💝,白內障的發生率很高,其中數人死於致白血病條件。

      居民👩🏿‍🦰:居民沒有被及時告知(not alerted in a timely fashion)✅,沒有即刻撤離👨‍👨‍👧‍👧。例如Prypiat成為一個棄城🧑🏿‍🎤;食物消費沒有即刻禁止🚈;5年之後,對食用了受到高水平放射性碘汙染的牛奶的兒童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甲狀腺所受劑量為1005000 mGy)。迄今已發生率6000多例甲狀腺癌,兒童白血病的增加尚未得到始終如一的報道(因為骨髓劑量較低)😝🫒。對於生育缺陷也無令人信服的證據🫴🏻,心理障礙看來是最重要的。

      搶修工人:超過500000名搶修工人(清潔工,清理工)被安排從事處理被汙染的環境;他們所接受的劑量平均為100mSv🧑‍🦱,最高達到1000mSv🦫;在事故發生20年之後,沒有始終如一的有關白血病的增加;有報告稱白內障增加。

      2🤷🏽‍♀️、廣島和長崎

      短暫的照射:短於1秒以及沒有放射性碎片的沉降物。

      寬劑量範圍🦉,同γ射線和某些中子是距離和屏蔽(從﹤0.005mSv4000mSv)有關。

      1950年至2000應用Kosei系統進行綜合死亡率的隨訪👦🏼🧜🏿。

      在廣島和長崎地區的癌的發生率是發生在1958年至1998年。

      在隨訪60年之後,少於1000例癌能歸之於輻射誘發,而大多數(most)是有其他因素誘發的。來自抽香煙🪑,C型肝炎病毒以及其他生活方式等因素對危險的貢獻明顯超過輻射👩🏽‍🔧。低於100-150mSv所致效應的證據尚無結論。

      3、福島

      反應堆:有安全殼🤚🏻,風主要吹向海洋;雖然在氫爆炸和壓力增加時🤡,某些排放物可以到達居民區。排放物主要是碘-131以及銫-137➞。

      撤離:居民較早得到通知,最終有200000人從家中撤離🧔🏿‍♂️。

      食品的限製:對食品的監督開始極早。汙染水平超過標準的不投放到市場。

      兒童🧔🏻:對1000多名兒童的甲狀腺進行了測量🌁🐇,僅少數兒童超過監測限值👩🏼‍⚖️。

      工人:在反應堆區域不斷輪換的約8000人,迄今為止約30多人接受劑量超過100mSv(平均大約為8mSv)🛝,這個劑量100mSv不足以引起急性放射病,但足以增加得癌的終身危險達到1% 2013 2 28 ,日內瓦——國際專家組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健康風險進行了全面評估,其結論是:對日本國內外的一般人群而言,預計風險很低😣,不會觀察到癌症患病率上升到高於基線水平。外加所攝入的放射性物質🤦🏻🛹,導致2名工人接受劑量達到600mSv𓀏🎈;沒有發生放射病和急性放射效應;涉水在高活度放射性水中的工人出現輕度皮膚發紅👩‍💼。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參觀花絮

 

       為了讓大家在短短一天內的參觀收獲更大,理解更深🎐,烏克蘭Likhtarev教授特意安排大家看了45分鐘的錄相和參觀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博物館。參觀切爾諾貝利4號核反應堆之後又到3公裏外的Pripyat鎮作短暫停留🥷,到新建的Slavonic鎮進行參觀。

      45分鐘錄相感人肺腑

      這個用英語解說的錄像,記錄了事故現場的驚險場面🤞🏼。大批年青搶險隊員在高輻射水平地區清理現場和進行放射性除汙染時,沒有一個隊員按規定時間下崗🙍🏻🕵🏻。為了怕大火熄滅後死灰復然,救火隊員嚴密觀察火情長達數小時,避免了大火蔓延至鄰近其它核反應堆🔤,並防止了氫氣爆炸和汽輪機油點燃而引起另一場大火🚣🏿,但他們的健康卻由於受到大劑量輻射照射而受到嚴重損傷,有的甚至為此獻出了生命。這是一曲感人肺腑的英雄贊歌🙋‍♀️。錄像裏一位90多歲老人堅持要返回禁區取衣服☕️,老人留戀故居,在那居住了一年多後不幸去世,反映了部分老人對撤離很不適應的心理。

      博物館內場面發人深省

  博物館外觀很普通,共有兩間約60平米的展室和一間約100平米的展廳🧜🏽。布置獨特,內容悲壯,以上千張參與搶險的誌願人員👩‍🚒、民警🏙🫕、救火隊員、民防隊員🧍🏻、戰士🪧🚂、煤礦工人和電站工作人員的黑白相片及當時現場使用過的直升飛機👆、警車🌧、雲梯等實物為主🧙🏻‍♀️,配以聲光設備。踏進第一展室,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懸掛在半空的電鐘上所指的那個連續發生2次爆炸的不幸時刻——莫斯科時間 1986 4 26 星期六淩晨124分🧕🏿。鐘的下方是1輛搶險的民警用吉普車,車的後上方是2名扛著雲梯的救火隊員的模型,其四周是大量勇士們的半身相片◻️,和現場救火等珍貴鏡頭。這個展室的後半部🦵🏿,在半空中懸掛著數十面由原蘇聯共產黨領導部門獎給英雄們的紅色錦旗,和上千張英雄們相片襯托在一起🧏🏼,顯示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為縮小核事故的不良影響,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的人民戰爭。第二展室除了展出直升機等實物外,重點介紹了國際上的支援,在半空懸掛著的支援各國的旗幟中🕵🏿‍♀️,我找到了偉大祖國的1面五星紅旗👆🏽,倍感親切和自豪。這是國際大家庭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第三展室的屋頂上布滿紅、黃兩色的燈泡👩‍👩‍👧‍👦,反映世界各地區受到汙染的分布情況。

  後墻上四幅巨型相片,每張集中了110多位活潑可愛的當地兒童,似乎提醒一切從事核能工作的人們,要以對下一代健康高度負責,對每項操作都要認真細微🎉,做到萬無一失。

      綠樹成蔭🤸、大樓林立💪🏽,但空無一人的Pripyat

      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用過午餐後,我們便驅車來到Pripyat鎮。Pripyat鎮由於在 1986 4 26 傍晚發現該地區的γ劑量率達到了每小時1毫拉德和大約每小時10毫拉德而決定要求居民全部撤離的🚀。 1986 4 27 下午2時😽,政府用了大約1200輛公共汽車開始撤離工作,總共撤離人數約為44600人,從此📃,這些居民一直沒有回來👩🏻‍✈️。我們從驅車進入該鎮起直到在中心廣場停車下來參觀,在蔥蔥郁郁的綠蔭中,見到大批完好的樓房👳🏽‍♀️,但空無一人🧩。這種景象恐怕很少有人見到過。Likhtarev教授動情地告訴我們,這裏已經是一個死城,是一個“紀念碑”。大家無言回答,也無心參觀🏌🏻🐥,照下幾張照片後,很快離開了這裏。

      生機盎然🥭👩🏻‍🌾、一派繁榮的Slavutich新鎮

      Slavutich鎮是專門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工作人員新建的一個鎮,位於核電站東60公裏🩷,有一鐵路將新鎮和電站相連👱🏿‍♀️。此鎮始建於1987年,短短三個月就完成了設計🦓🪸。到了 1990 9 1 該鎮已有居民23,000人🔪🧘🏿‍♀️,其中包括8,000個兒童,26個民族🙆🏻‍♀️。到達該鎮已下午4點多,正是星期六💅🏽,路上行人很多,在夕陽映照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住宅很美🐹,道路整齊🧑🏽‍⚕️,綠化也很好。從廣場四周的露天餐館不斷地奏出美麗動聽的音樂🛷💇🏽‍♀️。在廣場的一端我們瞻仰了在松樹林下的在這次核事故中光榮犧牲的烈士們的陵園。隨即我們參加了晚宴🧛🏼‍♂️,衷心感謝主人的熱情接待,表示要用自己的專業技術更好地為核能事業服務。

 

作者簡介:

 

 

 

      陳興安   衛生部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衛生部重點贊助的5WHO歸國學者之一🚵🏻。1954年北醫醫療系畢業。19549-19559月北醫蘇聯勞動衛生卡姆恰特諾夫研究生。19564-19575月總後防化防原子軍醫師資訓練班結業,是第二軍醫大學為北醫等10所重點高等醫意昂校培養的10名我國第一代放射衛生防護專家之一🏊🏻。曾擔任北醫工業衛生102教研室講師兼放射勞動衛生教學小組組長近20年。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預防醫學科意昂科技進步2等獎2項;出版多部專著🧔🏻‍♂️;發表論文近百篇。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