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份執著
——記衛生統計學家、社會醫學家李天霖教授
意昂体育吳明教授
80年對於人類歷史的長河是十分短暫的💿,但卻占據了人生的大半📖🪟。80年的風風雨雨🎦👊,蹉跎了多少的歲月🩶,但也造就了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意昂体育平台衛生統計學家與社會醫學家李天霖教授🚦👨🏻⚕️。也許這不是一個聽起來如雷貫耳的名字,而
名字的背後卻維系著一名幾十年來對事業執著追求者的輝煌。
逆境堪磨礪 求索永不息
李天霖教授1924年生於河北省昌黎縣🧤。1944年畢業於昌黎匯文中學🫸🏿。兒時曾目睹小弟、小妹三人在無醫無藥的情況下先後因病悲慘的死去,這慘景深深地留在了記憶中🙅🏼♀️,也因此產生了濟世救人的想法❕。因而高中畢業後立誌學醫,於194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了意昂体育平台醫意昂🐻。
他帶著念高中時半工半讀積攢的一點錢來到了北京🚣🏻♂️。每日窩頭就著老豆腐🫵,住在一間四面透風的屋中。盡管生活清苦🩲,但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令他倍加珍惜👨🏼🌾。每天除了上課,他便一頭鉆進圖書館讀書,以至於來北京一年,只認識從住所到學校這一條路⛓。
他在刻苦求學的同時井沒有忘記國家的興衰,在地下黨的指引幫助下,走上了反對國民黨統治、爭民主自由的道路📬。他曾任醫意昂學生會副主席😤,參加了反饑餓、反內戰等學生運動。1948年秋🙍🏼🛫,他因遭到國民黨當局通緝去河北省平山縣解放區,在華北人民政府衛生部工作📣。全國解放後他才回到學校繼續求學🎏。1950年11月他又參加了北京市第一批抗美援朝手術隊,曾兩次立功,表現出一名進步青年的愛國熱情。
1951年畢業後他留校任生物統計學助教👩🏻🦯。為了講好課,他刻苦鉆研醫學統計學理論,並把當時所有中文醫學雜誌中的統計應用實例都計算了一遍,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他用這些實例配合統計理論進行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他還自學了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有關知識🚰,並通過聽課,學習其他優秀老師的講授方法⏱🦠,終以充實的講課內容、清晰的思維贏得了學生們的好評,井因此被評為1953年校先進工作者⛪️,1955年提前升任講師🧑🏼🚒。
1953年學習蘇聯教學方法期間🦸🏻♀️,他翻譯🛌🏼、引進了《衛生統計學》、《疾病分類》和《防治方法》等教材,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循循善誘🌝、悉心講授的衛生保健組織學、衛生宣教和衛生統計學課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深受學生的歡迎。在此期間他還擔任留蘇研究生考試命題和閱卷委員♋️,參加了全國科學規劃的保健組織部分𓀇🤱🏼。
以後🤦🏿,雖然歷經數次運動,但環境的動蕩不安並沒改變他追求事業的初衷。即使是在知識不再受到重視的年代裏🧑🏽🦰,在下放到甘肅的十年中,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學習🪔、思索📄,並參加主持了當地“腫瘤死亡回顧調查”👳🏿♂️、“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等數次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工作,幾乎走遍了甘肅全省🚭👩🏼✈️,撰寫了甘肅省醫學研究規劃🕒,開辦了數次衛生統計學講習班🧑🏽⚖️,為他以後在預防醫學界獲得較高威望👩🏿🌾,以及建立和發展社會醫學專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0年回到北京後,他曾擔任北京醫科大學衛生統計與社會醫學教研室主任,以後又專門從事社會醫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他支持教研室的同誌研究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健康狀況、計劃生育等問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醫學人口學教研室🏋🏼♀️。由於他在教學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科學、嚴謹、求實⤵️🙍🏿、創新🧱、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和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贏得了師生們共同的贊揚和尊敬,並榮獲由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頒發的林宗揚醫學教育獎。
1990年李教授退休了,但他那不知疲倦的心仍孜孜以求。為了培養年輕教師和學科的發展🙍🏿,李教授傾註了他全部的心血。十幾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去辦公室的路上,天天清晨都見到他匆匆的身影。赴美探望兒女期間,甚至為了研究生的課程和論文答辯自費回國👿。即使在身患前列腺癌手術治療期間,病榻上的李教授仍在逐字逐句的悉心指導著研究生修改論文和準備科研處“醫學統計”的講座稿。
2003年當SARS疫情在北京漸漸蔓延開來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恐慌🖋,擔心自己得了“非典”或想知道怎樣才能夠預防“非典”,而李教授則關心的是疫情的發展,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戰勝疫情🅰️。一生從事衛生統計學教學的他💂🏽♂️,一定要為戰勝SARS盡綿薄之力🎇。李教授認為對SARS疫情進行流行病學分析,準確的統計資料和正確的分析方法是關鍵。當他從媒體對SARS疫情統計資料的報道中發現某些統計指標的計算方法和數字有誤時🧙♀️,就把意見和建議及時告知戰鬥在一線身兼要職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指導的他的學生們和周圍的同誌,為戰勝SARS獻計獻策💓🧝🏻♀️。
李教授常說,遇事要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麽,做學問要標新立異🕶。於是伴隨著這無數個“為什麽”🕳😸,新思想、新論點和新方法層出不窮。這就是這位年己八旬的老教授幾十年的追求🤷🏼。
不歸路上 唯真是求
還是在上大學期間,他看到很多人貧病交加,忍受著痛苦,甚至因病死亡🧑🏼🌾,因而對學醫是否能濟世救人產生了懷疑。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一位公共衛生學教授👨🏻🎤,並從教授那裏聽到了一個新概念“公共衛生”™️,了解到公共衛生就是預防🛡,可使人少得病、不得病,從而開始對醫學的內涵有了新認識。於是他在學習醫療專業的同時💅🏻,閱讀了當時有限的幾本公共衛生方面的書籍🙏🏼,如《羅氏衛生學》👩🏿🚒,並在解放區的衛生學校教授了一段時間的衛生學課程➿,這成為他終身從事預防醫學工作的開端🤦🏽♂️🛠。1950年他又幫助我國醫學統計學前輩李光蔭教授整理北京市的生命統計資料,建立生命統計報告製度及檢查工作質量。由於他工作出色👨🏻🌾,195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從此👳🏿♂️,他就走上了預防醫學這條不歸路。
50年代初,李教授就開始研究國際疾病與死因分類,收集並翻譯了1890~1960年歷屆國際疾病分類與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有關資料,在此基礎上編寫了我國應用的死因分類方案🏊🏼,並向衛生部提出采用國際疾病與死因分類的建議。
1970~1980年間,他參加了第一次全國腫瘤死因回顧調查工作🧘🏽♂️,任技術指導組成員,並負責甘肅省的具體指導工作。此項調查獲全國科技大會一等獎,為邊遠的甘肅省爭得了榮譽🧑🏿🦰。
他致力於我國居民健康狀況方面的分析,提出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新見解。80年代初🚴♂️,他對我國的前三位死因構成進行了客觀的分析,認為我國的前三位死因順位不是心臟病、惡性腫瘤和腦血管病0️⃣,而是呼吸系統疾病🌑、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該死因模式與發達國家不同,其原因是我國的心臟病死亡以肺心病為主,而發達國家則以冠心病為主👐🫙,兩種心臟病所反映的生活質量和社會衛生問題有本質的不同🧛🏻♂️。以前我國直接比較心臟病死亡率的方法是不完善的,所得的結論是似是而非的。他還提出在分析性別、年齡別死亡率時👋,將我國資料與世界最低年齡別死亡率進行橫向比較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可以發現🚧:我國兒童及婦女的死亡率超出倍數較高,反映出這兩個人群死亡的不合理性⛹🏽♂️,健康狀況相對較差,與以往常規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兒童及婦女的死亡率低🔸、健康良好)不同。
他曾對腦血管病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進行了深入研究👨🔧。他通過對以往資料的分析✡️,發現我國的慢性病死亡中腦血管病占第一位,而與我國文化背景相似的日本腦血管病死亡也很嚴重,但防治效果最好🌝。因此他爭取到日本築波大學的協作,利用豐田基金在我國延邊地區對腦血管病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進行了現場研究🧝🏿♀️,結果達到了預期目標➡️👁🗨,得到了基金會的好評🧲。
80年代後期,他承擔了衛生部科技基金課題“中國區域衛生狀況分類研究”。由於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間的衛生狀況差異很大,因此在宏觀控製下的分級分類指導是十分必要的。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他帶領研究生在選擇和編製綜合評價衛生狀況的指標體系、衛生狀況綜合評價指標的篩選及分類方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得到了有關專家及衛生行政領導的好評,這對於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確定工作重點,製定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他還對人口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80年代初他曾對我國公開對外發表的嬰兒死亡率為34.68%🤟🏿、期望壽命為69歲的資料提出質疑,認為這兩個數字不可靠。他根據積累的資料🪀,推算城市嬰兒死亡率為20%~25%🥜,農村為50%~55%,全國為44%~49%;估計期望壽命在65歲左右。以後的資料表明他的這一觀點和推算是正確的🅰️。早在80年代初他就提出了應註意人口性比失調及過速老齡化的問題,並針對這即將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所應采取的對策及措施😞。
社會醫學在我國是一門近二十多年來才得以發展的學科。李教授是我國社會醫學學科的拓荒者之一♊️🔁。他在社會醫學的教材建設💁🏼♀️🆖、教學內容和方法及教師培養等方面都傾註了大量心血,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在他的努力下,北京醫科大學的社會醫學專業在健康測量及社區保健等方面的研究頗有建樹🪔,並與國內外的相關專業(如社會學和心理學)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建立了以研究健康為中心、以保護居民健康為宗旨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社會醫學理論、科研和教學體系。
如今🦸♂️,李教授己在學術上碩果累累🎶。幾十年來,他參加編寫的《大百科全書醫學卷》、《醫學百科全書》及衛生統計🌅、社會醫學、社會統計、人口等方面的教材和論著達十數本、近百萬字,還發表了十幾篇論文🫷🏼,雖然數量不多🛂,但每篇文章中深邃而獨特的觀點🍕,總是令人有一種“40年鑄劍苦,劍劍鋒芒出”的感覺🧑🤝🧑🐂。正是由於李教授在學術上獨到的見解及唯真是求的人格,贏得了大家的尊敬🤱🏼,獲得了很高的威望,因而他擔任了多種學術職務✷。他曾任中華預防醫學會衛生統計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社會醫學委員會、中國人口學會和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中國老年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老年康復醫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人口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結核病控製項目聯合科研管理委員會委員🕜,中國青年保健協會顧問🎄,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政府公費醫療專家顧問組顧問,《中國衛生統計雜誌》、《中國社會醫學雜誌》等5種雜誌的副主編或編委。
尊師重道 註重傳承
李教授經常對學生說:北醫能有今天的輝煌和成就,是幾代北醫人的共同努力;是北醫人對創新🏸、求實☔️、嚴謹、勤奮校風的傳承。李教授曾多次對學生滿懷尊敬的講起他的老師,講起令他終身難忘、刻骨銘心的幾件事。1945年任教“組織胚胎學”的馬文昭教授,總是提前來到課堂🛑🧑🚀,用彩色粉筆繪製各種組織切片圖,圖畫形象逼真、工整美麗。馬文昭教授結合圖示進行講解,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馬文昭教授根據自己的研究工作,提出“別人說紅血球無核,我說有核”的獨特見解,馬文昭教授嚴謹治學、勇於挑戰的精神給還是醫意昂二年級學生的李天霖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日後李教授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鞭策力量🥠。1950年李天霖教授在北大醫院內科實習,收治一位急診患者的經歷令他終身難忘🧛🏿♂️。當李天霖教授接到通知去檢查病人😚💂🏽♂️、采集病歷時👐🏼,他驚呆了。病人是兒童醫院的住院醫,一位高他一年級的同學,而送他的人竟是當時著名的兒科專家、兒童醫院的院長、曾執教他們兒科學的諸福棠教授。諸福棠教授絲毫沒有名醫、院長的架子🌒,態度極為和藹可親並認真向實習的學生報告病歷👉,清楚、完整的敘述已采取的治療措施和服用的藥物🤽🏽,還不時的問有什麽問題讓他回答🧙🏽♀️。諸福棠教授謙虛、認真🛀🏿、平等的態度感動得李天霖教授不知所措,極其緊張的記錄病歷👬🏻,直至老師吳階平教授的到來才解除了他的緊張。這特殊的“一堂課”給他留下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印象⭕️,諸福棠教授謙虛謹慎👨🏿💻、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成為他執教數十年的榜樣,大專家向小徒弟“畢恭畢敬”報告病歷的事情,亦成為當時醫院的佳話。留校任教後,醫學統計學前輩李光蔭教授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1947年李光蔭教授執教於李天霖教授所在的班級👩🏽,每次授課前李光蔭教授都以夫人為對象進行試講👌🏽,考試後按成績5🧑🏻💻、4👮🏽♀️、3、2分抽取4名同學⛔,請到家中征求對意見和建議🍊,不斷的改進授課內容和方法,但教學效果始終不盡人意💇♂️。為了提高講課效果🧑🏻✈️,李光蔭教授專門去請教自己的同學📟、學校公認授課最好的劉思職教授。劉思職教授說👉🏿,“你總考慮教給學生什麽內容,而我考慮不教給學生什麽內容”,前者必然是內容過多🏌🏻♀️、過雜🧛🏼♀️,學生不易吸收🎈👃🏼、消化👊🏼,後者重點突出🏛,易於學生吸收、接受,教學效果會更好。李光蔭教授虛心請教、認真備課、不恥下問、勇於征求學生意見的教學作風和劉思職教授精湛的教學方法使李天霖教授一生受益🤐😗。李天霖教授常說🕙,在教學上他之所以能夠得到學生的尊重和認同👮♀️,是受益於他的老師🦯🛍,是前輩們嚴謹治學、勇於挑戰、謙虛謹慎♉️、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學風和態度教育感染了他🦸,傳承老師的優良傳統並發揚光大是他身為北醫人的職責所在。
良師 益友
並非每一位滿腹經綸的學者都善於表達。教書育人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李教授可謂深諳此術,他講課的藝術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他那廣博的學識、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比喻、與眾不同的見解📨,以及幽默中透出那令人回味無窮的機峰,都給學生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教學效果極佳⚖️,深受學生的歡迎與好評。這種效果源於他作為一名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熱愛及敬業精神。畢業初期曾為了講好課,把當時所有中文醫學雜誌中的統計應用實例都計算了一遍。1980年從甘肅回京後,年逾五旬、執教多年的李教授✋🏿,還專程騎車去北大醫院聽吳階平教授講泌尿外科課,他是去聽吳階平教授怎樣授課、怎樣組織教學內容💛,為什麽學生喜歡聽吳階平教授講課?盡管李教授己講了幾十年的課,但每次課前都認真準備👸🏽,常常查閱大量的國內外資料⛴。他在認真教學的同時👩🔬🥲,還積極進行教學內容及方法的改革🌯,註意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他將理論與中國的實際密切結合,並將科研成果充實到教學中。他還根據能者為師的原則,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們積極參與教學👩👩👧👧,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很多學生反映,聽李教授的課輕松、愉快🙇🏽♀️ℹ️,但又獲益匪淺😙。
李教授自1982年起共培養了30余碩士研究生👶,並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指導了10余名碩士研究生🏄🏻,還協助他人指導了10數名博士研究生生和碩士研究生🚧。他對研究生既嚴格要求、嚴格把關,又大膽放手🧑⚖️、因材施教。他讓研究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點選題,鼓勵他們勇於創新、敢於開拓。他在註重學術和能力培養的同時,還非常重視教書育人。他經常教導研究生們要註重科研道德🐳,培養為振興我國的衛生事業而忘我奉獻的精神。李教授常說⛸,指導研究生和青年教師,最重要的是多和他們接觸,多交流🧑🏼✈️🏌🏿♀️,多討論🤾🏻♀️,教學相長;尊重他們的創建,鼓勵他們“拔尖”🧝🏽♀️、“求異”,而鼓勵的第一步是超越老師。如今李教授的學生己遍布全國乃至國外著名大學和政府機構,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成為中堅力量。有的學生擔當了國家級的領導和決策者,走上了重要領導崗位🤸🏽♀️;有的學生也像他一樣站在講臺上,成為國內外的學者和教授🪱🫲🏽,培養著新一代的博士生和碩士生。
李教授非常重視並幫助青年老師提高教學水平。一方面言傳身教、將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和體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教師,並在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悉心指導☁️,指導他們如何上好第一節課🧚♀️,如何給學生建立正確的科研思維方法,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直至今日🚵♂️,李教授仍在探索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另一方面又甘當綠葉👨🏻⚕️,積極為青年教師創造條件🟥,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及水平因材用人、大膽用人,如讓他們承擔研究生的部分課程,組織他們進行專題講座✋🏻。不僅使青年教師在教學第一線得到了鍛煉和培養,提高了教學水平,也使他們增強了自信心,培養了嚴謹的教學態度,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使他們終生受益。
此外,李教授還做了大量的指導和咨詢工作,很多其他專業或校外的學生、教師、醫生及科研工作者經常向他求教🐗,不管是校內與校外🤕、認識與不認識的人👩🦯➡️,他都給與悉心指導,從不敷衍😖,更未拒絕過。
幾十年來,李教授正是以他這種特有的風範,特有的敬業與治學精神影響著幾代年輕人的成長,他對事業無可言喻的熱愛以及唯真是求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向事業的頂峰攀登。
80年🍟,仿佛只是瞬間🥯,人生卻已走到金秋🚝。年華可以逝去,精神卻長盛不衰🤘🏻。於是,如秋的不只是收獲的豐碩,還有幾十年來對事業那份動人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