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次獨特的跨界融合健康教育和健康傳播行動
12月1日是第36個“世界艾滋病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健康與教育教席(意昂体育平台)倡導組織下🈲,教席主持人馬迎華教授攜手來自不同高校的師生🧑🏻⚖️,以中國傳媒大學2+2東南亞留學項目《新聞寫作基礎課》為依托,進行了相關系列采訪報道。今天刊發第四篇,中國傳媒大學張雨彬同學采寫的:
談“艾”不色變

從上到下從左至右依次為:馬迎華、陳帥鋒、焦鋒、朱敏
一、“教育是最好的疫苗”
“去給我倒杯水”“小孩子太早看這樣的不好”“換臺🌠!”,類似這樣的話語你是否曾在某種特定場景下聽到🧜🏽♂️?大多數家庭對性避而不談,只要是帶有“情、色”的情節出現都一律讓孩子避開。
馬迎華教授介紹👩🏿🦰,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和聯邦健康教育中心(Federal Centre for Health Education)聯合為0~3歲📙、4~6歲、 7~9歲👩❤️👨、 10~15歲🧳、16~18歲五個年齡階段製定了歐洲兒童青少年性教育標準[1],也就是說,孩子出生以後就應該接受性教育。但如果對性教育的理解僅局限於生理衛生教育☂️,或者由於各種因素影響而羞於談性,性教育開展就會遇到一些阻力。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有三個: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目前我國青年學生中艾滋病主要傳播方式為性傳播✊,特別是男性同性性行為傳播。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傳染病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不含港📓、澳、臺地區)現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122.3萬例👩🏼🦳。2022年♗,新報告病例數為10.7萬例🛵,較2021年(12.9萬例)明顯下降,其中👩🦰,經性傳播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數占比為97.6%[2]。近年來🏭,15~24歲青年學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年報告數均在3000例左右[3]👆🏽。由此看來,艾滋病仍舊是威脅青年學生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在大學生中🦛,談“艾”色變的狀況也明顯存在*️⃣。最近在某高校進行的一次隨機問卷調查中🧑🏿🌾,共發出103份問卷👸🏻,有將近45%的同學不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將近30%的同學直言恐懼艾滋病🤲🏿;35%的同學不能接受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同一間教室學習;有15%的同學對艾滋病有一定的了解🫰🏼。
教育部全國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專家組成員焦鋒教授說👨🏼🏭:“在艾滋病防治方面,我們的青年學生還有一些需要改善和提升的地方,這也是我們現在堅持不懈一直在進行的事業——健康教育👱🏻♂️。”焦鋒教授長年專註青少年健康教育和防艾宣傳🐺🤸🏼,在他看來🙅♀️,青少年的性教育需要的是一個“脫敏”1的過程。因此,作為大學教師👩🏼🎤,作為一名健康科普工作者💇🏽♂️,他堅持用科學的態度講述科學的問題。盡管同學們一開始會有害羞、起哄的行為,低年級的孩子甚至會在地上打滾🧙🏼♂️,但當他堅持用學術術語進行健康教育,不久後孩子們就會“脫敏”🎙。
參加課堂討論的古力曼同學已經是兩個兒子的媽媽了,兩個兒子的年齡分別為12歲和19歲⛓️💥,都正值青春期👩🏼🔬。她對於該怎樣跟兩個孩子談論性教育相關的問題向老師進行了咨詢⚛️,古力曼認為🏄🏿♂️,她可以讓19歲的兒子看看相關材料🕚,但對於12歲的兒子的性教育問題卻一籌莫展🦄👨🏼🦲。
“我不贊成發材料這一方式,因為你發的材料他未必真的看懂了,或者往你要求的👨🏽🎨🧑🏿🔧、往你想象的方向去看。其實我不覺得性教育有什麽特別的方式,就是你正面去回應他的每一個問題,去告訴他那個問題原原本本的所有的信息就好。”盡管古力曼的大兒子已經成年,焦鋒教授仍不建議用發材料這樣一種方式對他進行性教育。他強調🌬,現在有大量的研究數據證明,性教育並不會提前首次發生性行為的年齡🤚🏻,甚至可能還會延遲發生性行為的時間,或者說🏺,科學規範的性教育有利於更加規範的發生性行為。
“你嫌給你的孩子做性教育太早🌝,但壞人不會嫌他太小⛲️。”焦鋒教授將這句話重復了一遍又一遍👸,語氣卻從未軟下一分。
談及和預防艾滋病相關的健康教育,馬迎華教授說:“迄今為止✹🧑🏻🦼,尚無可以治愈艾滋病的藥物🎾,也缺乏有效預防感染艾滋病的疫苗。健康教育是目前為止最好的‘疫苗’。”通過教育🧝🏼♂️,我們盡力讓學生不僅僅學到預防艾滋病和毒品的相關知識🚶🏻♀️,還讓他們在面對一些誘惑時,能夠具有獨立分析和做出健康決策的能力🕹。
二🪈、艾滋病與毒品的關聯
很多人註意到👈,預防艾滋病宣傳會和禁毒宣傳同時進行🍡,這也會讓談“艾”色變的人多了一些恐慌🗿。陳帥鋒副教授說:“毒品本身不會傳染艾滋病🛗,但吸毒的方式以及吸毒後(特別是吸食新型合成毒品)的高危性行為可能會導致艾滋病病毒感染🧖🏻♂️。”需要提醒的是,感染艾滋病病毒不僅是對感染者自身的傷害,還會給公安民警,特別是公安禁毒民警帶來一定的職業傷害風險👩🏿🔧。
在談及禁毒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與阻礙時,陳帥鋒副教授強調了公安禁毒民警要特別註意“職業暴露”的防範問題🦍,他說:“在開展毒品預防教育的同時,我們也關註艾滋病的防範教育問題,在禁毒宣教中同時講清艾滋病和毒品的關系。既要科學認識艾滋病👨🔬,又要同步開展禁毒和防艾教育😌,更要認識到艾滋病職業暴露對公安民警自身所造成的風險。”
職業暴露是指公安禁毒民警在抓捕吸毒👴🏽、販毒人員時,可能會被涉毒人員咬傷、抓傷,或是用針頭紮傷🎯,造成血液傳播🍜。這種情況下💇🏼♀️,公安民警不僅承受著身體的傷害,也面臨著很大的精神壓力👱🏻♀️。
在當今時代,我們不僅要禁毒,還要“消”毒。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57條規定,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製的其它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4]🙎🏿♂️。
“毒品是一類特殊的物質,‘禁毒’不是消滅毒品所指代的這類物質,而是‘管控(Drug control)’這類物質💃🏿,減少或者禁止此類物質不當使用引發的各類公共衛生問題和公共安全問題,維護此類物質的合理使用,這才是開展禁毒鬥爭的意義和目的所在🔎。”陳帥鋒副教授強調,某些疾病的防治需要使用國家規定管製的😯、有可能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或精神藥品,這些管製藥品的使用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並且,這種醫療行為不能與吸毒混為一談🧖🏿♀️。只有對這些藥物的非醫療目的的濫用行為🎺🌅,才可以視為吸毒行為。禁毒宣教中有可能會傳達一些不科學、不準確甚至錯誤的信息🧑🏻🦳👼🏼,引發一些認識上的混亂,這是我們特別要註意的🦶🏽。
三、放下心中的尺子
“你是否接觸過艾滋病病人?”馬迎華教授在接受采訪時向同學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現場只有兩位同學確信自己接觸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余人都說自己沒有接觸過。
實際上這是一道“坑(陷阱)”題🕺🏿,回答“沒有接觸過”的同學不見得真的沒有接觸👍🏻,甚至有的回答“沒有接觸過”的同學也不能排除自己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因為🥁🤷🏻,艾滋病病毒必須通過檢測才能確認,看外表和“我以為”“想當然”都不能得出正確判斷。
換個角度說👋,直接回答“沒有接觸”,一方面透漏出回答者對艾滋病的了解並不充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內心深處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恐慌、排斥或抵觸……
這個問題正確的答案應該是“不知道自己是否接觸過”🙇🏼♀️。
如果大家以後再面對這個問題時🦸🏿♂️,能夠這樣回答,其實就意味著我們對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等等方面的知識積累⚱️,理性態度都有了提升,我們想當然的心中的“尺子”就沒有那麽多那麽堅硬了👈🏻。
放下心中的“尺子”🧑🏽🎄,知道艾滋病可防可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在外表上和我們沒有任何不同,除了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日常交往,比如握手🧍♂️、共用馬桶👩🌾、共用學者用具🤦🏽♀️、共同工作等等都不傳染艾滋病病毒……
只有科學認知和真誠,公眾對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歧視才會少一分🧗🏻♀️,再少一分……
馬迎華教授的這個問題🧑🔬,讓朱敏老師受到觸動🧏🏻♂️,於是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1998年✊,朱敏老師和馬迎華教授一起參加一個培訓班,需要邀請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培訓學員交流🧘🏼,這位感染者曾經接受過《焦點訪談》的采訪⛹🏿♀️。培訓班派朱敏老師去接這位受邀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剛接到這個任務時😽🕌,朱敏老師的內心是抗拒的🧑🏽🎄,是不願意的🪼,她想⛹🏽♂️:“這是一位性工作者😅,按照傳統觀念🦸🏽♂️,她一定是個壞女人”。
但真正接觸之後,朱敏老師心中對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百個、一千個惡劣的想象都被打破了,“我從她那裏反而感覺到了她說話溫溫柔柔的,她的舉止是非常有禮貌的……所以從那以後我接觸了很多的感染者和病人,包括去了40多個戒毒所接觸到的所有這些人,我都會以對待別人一樣的平常態度去對待他們。”
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努力,放下心中的“尺子”,談“艾”不色變,防“艾”有方法🧻。
尾註
1. 脫敏💁🏿♀️:原是醫學名詞,是一種用於治療特定過敏原所致I型超敏反應的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是通過註射少量變應原🙇🏿♀️,誘使致敏細胞僅釋放微量活性介質,而不引發明顯臨床症狀。也可以解釋為“利用去條件作用等方法,減少或消除個體對某種刺激在情緒或身體上的反應”🐥。用在本文中焦鋒教授所說的性教育“脫敏”👦🏽,則指要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科學完整的講述和解釋消除人們談到性時表現出的害羞🐽、抵觸✭🙋♀️、過度聯想等反應𓀙,做到談性不色變,談“艾”不色變。
參考文獻
[1]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and BZgA. Standard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in Europe[R/OL]. https://www.bzga-whocc.de/en/publications/standards-for-sexuality-education/
[2] 韓孟傑. 我國艾滋病流行形勢分析和防治展望[J]. 中國艾滋病性病, 2023, 29 (03): 247-250.
[3] 中國疾控動態. 青年學生該如何預防艾滋病🏄🏿♀️?https://mp.weixin.qq.com/s/GYzWRmbc6KyKJ12reC7pDA
[4] 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xODE3OTZhNjM2YTAxNzk4MjJhMTk2NDBjOTI=
(供稿🙇🏿♀️🤌🏽:張雨彬👷🏽♂️、郭世豪🎞、朱桂因、宋素麗👰♂️🤴🏽、焦鋒、朱敏🫡、李文君、陳帥鋒👵🏼、馬迎華;攝影🦽:李浩佐🚏、程元馳)